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现任领导
组织架构
名师风采
党建工作
党建通知
党建动态
党员活动
新闻动态
学院新闻
教务动态
就业动态
通知
专业介绍
校企合作
教学科研
实训基地
教学实践
科研成果
团学工作
团学机构
团学快讯
院系信箱
荣誉锦集
党建引领
教学科研
师生荣誉
其他荣誉
媒体关注

南昌职业大学“语你乡约”实践团:推普“新梭”织就乡村新图景

本网讯 通讯员王军 报道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关于语言文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2025年8月,南昌职业大学人文学院“语你乡约”推普兴乡实践团深入重庆市巫溪县,开展为期10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紧扣乡村振兴语言需求,以“调研精准化、模式多元化、服务场景化”为创新路径,将普通话推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探索出“语言赋能+文化传承+民生需求”三位一体的推普兴乡新范式,为巫溪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image.png

靶向攻坚:方言困境有了破题之钥  

团队以“痛点锁定”为行动先导,在通红社区开展深度田野调查。团队分组走访200余户居民,收集问卷600多份,记录不同年龄、文化层次村民的语言能力数据,发现68%中老年人因方言依赖面临“就医难、智能设备使用难、信息获取难”三重困境。实践团依据调研结论,设计“基础发音+情景应用+智能辅助”三维课程。志愿者以“方言壁垒增加沟通成本”为例,结合村民就医、求职真实场景开展情景模拟,现场解决高频表达问题23类。

image.png

image.png

积极建立“推普需求档案库”,现场演练“这个多少钱,能便宜点吗?”等23类实用语句。建立“银龄数字帮扶站”,手把手教老人用语音输入法发送微信,破解“不会打字不敢视频”的窘迫。研发《方言易错音矫正手册》,针对“f/h”“n/l”等巫溪方言顽疾设计绕口令,养老院王大妈笑着展示:“现在我能说清‘化肥会挥发’了!” 。

image.png

image.png

场景再造:语言赋能激活乡土基因   

红色血脉在标准音中赓续

“以前爷爷用方言讲红军故事,我听不懂‘坚守阵地’的意思。”羊桥村留守儿童小林举着普通话词语卡说。实践团创新“双语对照教学”,用普通话解析革命术语,方言复述川东游击军战斗细节,儿童理解效率提升40%。在红三军历史陈列馆,孩子们通过普通话儿歌传唱红色历史,“小小宣讲员”计划让革命精神借标准语音远播,让红色文化在巫溪乡村代代相传。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非遗技艺借普通话破壁出山

“针要斜45度刺,线需回绕成‘巫’字纹。”非遗体验馆内,巴绣传承人姚老师的针法口诀被转化为普通话教程。学员刺绣时同步朗读术语,文化密码随标准音律流动。“过去外地人听不懂方言讲解,现在普通话成了巴绣的‘新梭子’。”姚老师指着学员拍摄的普通话教学视频感慨——三天点击量突破5000次。

image.png

image.png

“一老一小”在语言中情感互联

宏善养老院响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合唱,老人们用普通话唱出岁月深情;丰益社区儿童在“动物特征描述赛”中触摸大象模型,用普通话形容“粗糙得像树皮”,游戏化训练使表达意愿提升75%。手语版《我爱这土地》更让特殊儿童体会语言包容之力。

image.png

image.png

技术续力:云端构建长效生态  

团队突破短期服务局限,打造可持续推普生态。开发“巫溪推普云课堂”,上传《红色故事标准音频》《巴绣术语库》等资源,惠及300余名外出务工家庭;为社区工作者定制“旅游服务30句”,录制宁厂古镇双语导览音频;发放AI正音卡片,实时纠正儿童发音,孵化本土推普志愿者21名,为巫溪乡村的普通话推广提供了持久动力。

image.png

image.png


振兴回响:乡村响起时代新声

当长红村老人用普通话向游客讲述红军扎营故事,当羊桥村孩童用标准音朗诵《八连颂》,当巴绣直播间响起“纹样象征盐泉涌流”的解说,语言的力量正重塑乡村发展基因。实践团交出扎实答卷:形成方言-普通话对照词库500余条,建立校地推普基地,场景化课程纳入巫溪县语言资源库。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推普不仅是发音规范,更是打通发展动脉的桥梁。”团队指导老师宁江说。这支青年队伍以语言为梭,编织起文化传承、民生改善、产业振兴的乡村新图景,让普通话的清泉润泽巫溪青山。

初审:王 军

复审:陶树金

终审:宁 江

上一页:普语正音行 “童”行向未来 | 推普实践团深入丰益社区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
下一页:2025年女性职业规划与发展大赛人文学院院赛顺利举办

南昌职业大学 版权所有 赣ICP备15004836号-1